
18929371983
時間:2017/6/29 9:09:50
問題描述: 在電子系統(tǒng)設計中,為了少走彎路和節(jié)省時間,應充分考慮并滿足抗干擾性 的要求,避免在設計完成后再去進行抗干擾的補救措施。形成干擾的基本要素有三個: 干擾三要素 干擾源 指產生干擾的元件、設備或信號,用數(shù)學語言描述如下:du/dt, di/dt大的地方就是干擾源。如:雷電、繼電器、可控硅、電機、高頻時鐘等都可 能成為干擾源。 傳播路徑 指干擾從干擾源傳播到敏感器件的通路或媒介。典型的干擾傳 播路徑是通過導線的傳導和空間的輻射。 敏感器件 指容易被干擾的對象。如:A/D、D/A變換器,單片機,數(shù)字IC, 弱信號放大器等。 抗干擾設計原則 抑制干擾源,切斷干擾傳播路徑,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擾性能。(類似于傳染病的預防) 抑制干擾源 抑制干擾源就是盡可能的減小干擾源的du/dt,di/dt。這是抗干擾設計中最優(yōu) 先考慮和最重要的原則,常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減小干擾源的du/dt主要是通過在干擾源兩端并聯(lián)電容來實現(xiàn)。減小干擾源的 di/dt則是在干擾源回路串聯(lián)電感或電阻以及增加續(xù)流二極管來實現(xiàn)。 抑制干擾源常用措施 1. 繼電器線圈增加續(xù)流二極管 ,消除斷開線圈時產生的反電動勢干擾。僅加 續(xù)流二極管會使繼電器的斷開時間滯后,增加穩(wěn)壓二極管后繼電器在單位時間內可 動作更多的次數(shù)。 2. 在繼電器接點兩端并接火花抑制電路(一般是RC串聯(lián)電路,電阻一般選幾K 到幾十K,電容選0.01uF),減小電火花影響。 3. 給電機加濾波電路,注意電容、電感引線要盡量短。 4. 電路板上每個IC要并接一個0.01μF~0.1μF高頻電容,以減小IC對電源的 影響。注意高頻電容的布線,連線應靠近電源端并盡量粗短,否則,等于增大了電 容的等效串聯(lián)電阻,會影響濾波效果。 5. 布線時避免90度折線,減少高頻噪聲發(fā)射。 6. 可控硅兩端并接RC抑制電路,減小可控硅產生的噪聲(這個噪聲嚴重時可能 會把可控硅擊穿的)。 切斷干擾傳播路徑措施 按干擾的傳播路徑可分為傳導干擾和輻射干擾兩類。 所謂傳導干擾是指通過導線傳播到敏感器件的干擾。高頻干擾噪聲和 有用信號的頻帶不同,可以通過在導線上增加濾波器的方法切斷高頻干擾噪聲的傳播,有時也可加隔離光耦來解決。電源噪聲的危害最大,要特別 注意處理。所謂輻射干擾是指通過空間輻射傳播到敏感器件的干擾。一般的解決方法是增加干擾源與敏感器件的距離,用地線把它們隔離和在敏感 器件上加蔽罩。 1. 充分考慮電源對單片機的影響。電源做得好,整個電路的抗干擾就 解決了一大半。許多單片機對電源噪聲很敏感,要給單片機電源加濾波電路或穩(wěn)壓器,以減小電源噪聲對單片機的干擾。比如,可以利用磁珠和電容 組成π形濾波電路,當然條件要求不高時也可用100Ω電阻代替磁珠。 2. 如果單片機的I/O口用來控制電機等噪聲器件,在I/O口與噪聲源之 間應加隔離(增加π形濾波電路)。 控制電機等噪聲器件,在I/O口與噪聲源之 間應加隔離(增加π形濾波電路)。 3. 注意晶振布線。晶振與單片機引腳盡量靠近,用地線把時鐘區(qū)隔離 起來,晶振外殼接地并固定。此措施可解決許多疑難問題。 4. 電路板合理分區(qū),如強、弱信號,數(shù)字、模擬信號。盡可能把干擾源(如電機,繼電器)與敏感元件(如單片機)遠離。 5. 用地線把數(shù)字區(qū)與模擬區(qū)隔離,數(shù)字地與模擬地要分離,最后在一 點接于電源地。A/D、D/......
回答(1).可以參照一定的布局要求,嚴格按照布局要求設計PCB板,就可以避免絕大多數(shù)布局上的缺陷。主要有下面四點: 布局安排時,不同單元電路必須有各自獨立的布局空間,禁止將它們混雜在一起。這些電路包括數(shù)字電路與模擬電路、高頻電路與低頻電路、其他的敏感電路與干擾源電路等。 布局安排時,要考慮使板上的信號走線,特別是高速信號的走線和大電流信號走線的距離要盡可能短。 通常將電流較大、頻率較高的電路靠近電源模塊放置,有時敏感電路也需要盡可能靠近電源放置,但要注意和干擾源電路之間保持一定的間距,晶振等類似的驅動器器件應盡可能靠近被驅動電路放置。 禁止將不相干信號線上的電感和類似器件就近平行放置,同時這些器件也要盡可能遠離大電流信號線、高速信號線。
回答(2).布局的時候考慮可生產、可制造性,相同功能的電路放在一起這樣能夠方便布局。另外輸入信號的保護器件要放在接口處,保證連入系統(tǒng)的信號為“干凈”信號; 布線的時候需要考慮電流大小、信號的頻率、功率的高低,模擬信號與數(shù)字信號要分開等等。 布局與布線都需要考慮抗干擾性。 其實這方面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,需要一個時間的積累。
回答(3).1.對輻射電磁場較強的元件,以及對電磁感應較靈敏的元件,應加大它們相互之間的距離或加以屏蔽,元件放置的方向應與相鄰的印制導線交叉。 2.盡量避免高低電壓器件相互混雜、強弱信號的器件交錯在一起。 3.對于會產生磁場的元件,如變壓器、揚聲器、電感等,布局時應注意減少磁力線對印制導線的切割,相鄰元件磁場方向應相互垂直,減少彼此之間的耦合。 4.對干擾源進行屏蔽,屏蔽罩應有良好的接地。 5.在高頻工作的電路,要考慮元件之間的分布參數(shù)的影響。
回答(4).這個問題有點在,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,如果你的板框和層數(shù)已確定好不可修改,那就只有修改布局布線了具體方法: 1、將干擾信號我被干擾信號分開走,間距遠一點,若空間允許進行必要的包地處理 2、信號附近打地孔,保證良好的接地 關鍵是良好的接地和包地處理,合適的間距。
回答(5).地線參考樓上說的 直接敷GND銅 jump不行時因為你元器件扔到pcb邊界外了 可能是你定義封裝沒在遠點附近 也可能是你自己拖動的問題 在browse pcb窗口選擇components 然后選中看不見的元器件編號 點擊edit 把坐標重新定義在坐標顯示范圍內 用jump就能看見了
回答(6).要重新導入網表。 如果改動的元件或者信號有不同的。還要對比導入ECO 才行。
回答(7).需要轉彎的地方才用到弧形線,只要轉彎角度為鈍角就行。 信號線間距離和回流面設計決定竄擾大小,與線的形狀關系基本無關。
![]() |
|||